俗話說:“舉眾人之力,承天下之托。”一人之力終究有限,一企之力同樣如此。2018年,我國商用車產銷分別為428萬輛和43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7%和5.1%,市場發展態勢良好。如此龐大的市場,未來競爭的激烈程度顯而易見。
為應對“外資股比限制取消”這一很快到來的市場沖擊,增強自身競爭力,國內商用車企與外企合資、國內商用車企之間合資合作,成為了我國商用車企業的應對策略之一。
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家發改委外資股比限制取消政策公布(2018年4月)的近一年時間里,商用車行業的“合資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現已成為我國商用車市場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近期甚至還傳出,斯堪尼亞要收購聯合卡車的傳聞,令業界倍感壓力。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近一年來國內都有哪些合資事件發生:
從上表可以看出,合資企業的大致發展方向皆為卡車市場,尤其是中高端卡車及核心零部件領域。從當前卡車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來看,高端化已十分明顯。隨著安全法規和環保排放要求日益嚴格,物流業加速整合,貨主對運輸效率的日益看重,卡車終端客戶需求快速升級,車企也在積極研發高端產品,且市場接受度較高。在此趨勢下,這些整車及零部件合資企業將目光聚焦于中高端市場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結語
作為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商用車行業早已成為世界各大品牌的必爭之地。雖然中國商用車自主品牌仍占據絕對優勢,但凡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處于憂患方可長存。也正因為此,中國的商用車企業近年來紛紛在零部件領域與國外零部件巨頭合資合作,一方面是“洋為中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零部件技術,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持續提升國內自主品牌整車的可靠性、舒適性、智能化等性能指標,進而不但在國內提高自身的產品競爭力,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還能夠加快走出國門,讓“中國制造”在全球開花。與此同時,國內商用車整車及零部件企業之間的相互整合與合作,同樣也是為了上述目標,力爭實現1+1>2的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