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廣州車展如期而至,然而在這車企紛紛遞交全年答卷的大舞臺,不少剛拿到純電動乘用車資質的新造車公司們,并不準備發聲。
據車云網統計,截止目前國家發改委共批復了15個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參加本次車展的僅有5家,其中10家企業都沒有來參展,其中包括前途汽車、萬向集團等被給予厚望的企業。在他們當中,有的企業實際上并沒有獲得完整的生產資質,甚至有的企業的生產基地已經雜草叢生。
也正是因此,我國新能源車生產資質審核在進一步收緊,未來真正的‘幸運兒’也許只是更少數,甚至現有車企資質也有可能被收回。
僅4家獲得完整資質
本次廣州車展,10家新晉的新能源造車企業集體缺席,并不僅僅是因為沒有產品!
公開資料顯示,自成功獲得國家發改委關于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的批復后,包括河南速達、江蘇敏安、重慶金康、浙江合眾、廣東陸地方舟在內的多家企業,并未進行產品、工廠、供應鏈、融資等核心信息的持續發布,顯得比較“低調”。
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并沒有走完資質審批的完整流程。按照目前的政策,新車企想要正式獲得電動車資質,需要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發改委主導,即通過由發改委把控的純電動車乘用車項目審批,對應管理政策是《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
第二和第三階段由工信部主導,分別是企業和產品準入,即企業通過項目驗收,車輛產品通過檢測機構檢測,對應管理政策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
車云獲悉,目前已經獲得發改委汽車項目批復的15家新能源企業中,除了北汽新能源、江西江鈴新能源、云度新能源、蘭州知豆4家企業走完了全部流程,正式獲得正式生產資質外,其余大部分企業均未通過工信部關于企業項目的驗收,也沒有正式量產產品進行相關產品驗收流程。
而擁有生產資質的四家企業中,北汽新能源、江西江鈴、蘭州知豆均將在本次車展亮相,如此看來,生產資質依然是懸在新晉新能源車企頭上的一把刀。
一邊提高門檻,一邊末位淘汰
未來要想獲得生產資質將變得越來越難。
據悉,從今年6月起我國已經暫停了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的發放。“今年發改委暫停純電動車的資質審批,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爭議太大”,一位接近發改委的業內人士稱,“尤其一些爭議企業拿到資質后,會引發較大的關注和討論”。
河南速達就是一個爭議案例。
《南方周末》2016年4月的一篇報道稱,“河南速達開建5年的生產基地上長起了荒草,試制成功5年后的電動車還是沒能實現量產” ,直指該公司為典型的“僵尸企業”。而河南速達是第12家獲得獨立新建純電動生產資質的企業。
同時,“發改委正借著暫停資質審核這段時間,修改目前的審批政策”,上述業內人士稱,“經過這輪嚴查之后,未來一方面新申請的企業會面臨更嚴格的審核標準,另一方面已獲得資質的企業還會進行進一步篩查和審核,不通過有可能被‘清退’ ”。
此外,車云從上述接近發改委的業內人士處獲悉,未來發改委和工信部很可能會出臺關于生產資質的末尾淘汰制度,“例如會劃定一個門檻,第一年實際年產銷量在500臺以下,第二年可能就會取消生產資質”。
新車企的老問題
就生產資質而言,這并不是一個新問題,早在燃油車時代,生產資質就已經成為香餑餑,它是企業進入汽車制造領域的第一步。也正是因此,代工、買殼的問題經常出現,而這昔日的場景在新能源車市場再度上演。
蔚來和小鵬汽車就將采用了代工方案進行生產,而威馬則通過收購大連黃海成功借殼。
然而目前買殼也已經變的不太現實。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聯網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不少企業正在尋找殼資源,但是由于政策收緊,殼資源已經成為無價之寶,一票難求。”
同時,由于受制于生產工藝把控、品牌露出等問題,自建工廠并獲得生產資質仍是解決制造問題的最佳方案。
如此看來,申請生產資質依然是新造車勢力的最佳出路。否則幾百億的投資很可能付諸東流,或者大打折扣。
據車云統計,目前,近20家新造車公司處于正在申請資質的過程中,工廠已經完成選址或開始建設。目前包括蔚來ES8、小鵬汽車極客版等量產版車型的已經完成正式下線。
那么未來這些新造車勢力將何去何從,他們是否能夠成功闖關,在明年的北京車展,或者廣州車展上,我們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嗎?這依然是個大大的問號。